-
全球化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因為中國來了
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通過加入由資本主義國家創建的經濟體系而實現了經濟起飛,并有望在未來不遠的將來,超過資本主義的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本身就令人感到驚愕。更重要的,中國有可能會對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對緩解全球化與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作出特別的貢獻。[全文]
-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深圳上海都難以完全取代香港
中國這么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參與資本主義體系,在一些重要領域需要一個結合點來進行銜接。我們1949年在解放完內地之后,完全有能力短時間內拿下香港,為什么當時毛澤東和周恩來主張保留香港?也是同樣的原因……[全文]
-
朝鮮戰爭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人們往往忽略了《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和兩大陣營的對峙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而發生在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對亞洲戰略格局的改變、對兩大陣營的對峙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全文]
-
中國從疫情中站起,世界已不是原來的世界,怎么辦?
從現在起到2049年還有30年,未來30年既是過去改革開放40年的繼續,也是建國71年發展道路的邏輯延續,更是跟建黨近百年的發展一脈相承。中國如果不犯戰略性錯誤,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是可預期的。[全文]
-
“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用這個指標看中國能找到感覺
進行國際比較時,我一般建議至少列出兩個指標體系,一個是我們現在可能普遍使用的所謂國際化指標體系,這種指標體系往往是基于西方話語產生的,另一個應該是我們原創的、能夠讓人找到感覺的、更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中國或者世界的指標體系。[全文]
-
美式資本主義下,什么都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美國政治上的進步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對抗資本主義。在政治領域,民權運動可以搞了一波又一波,但無論如何不能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美國的大資本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全文]
-
時隔6年,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何再次成為中央全會決定?
在中國內部,雖然走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經基本成定局,但中國能否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是否能實現現代化。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這次十九屆四中全會并沒有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個一蹴而就的當下目標,而是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總目標。[全文]
-
西方對中國偏見很多,我們需要更好解釋社會主義性質
到了十八大前夕,我們和張維為老師就站出來講話,認為這個社會不能再往右走了,要重塑中央權威,重新強調意識形態,而且要加強社會主義的性質,國家要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等問題,不能都扔給市場,不能按照自由派的思路走。[全文]
-
“兩制”是指“資”“社”,不是央地權力分割
一些人在談論“兩制”的時候不是在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在談香港的自治權,談香港與中央的分權關系。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兩制”就意味著中國有著兩種不同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權力安排。這是香港回歸以來極端反對派能夠鼓動或裹挾普通市民上街游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全文]
-
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奠基意義
毛澤東在五四運動期間創辦的《湘江評論》創刊詞上有一段話,可以說是集中反映了中國青年學生在五四時期的家國情懷:“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全文]
-
崛起的“諧星”總統只是精英政治的另一張皮
從表面上看,西方近年來出現的“政治素人”似乎是要顛覆近代以來形成的政黨政治,顛覆資本對社會的統治。然而,這只是一種假象。在一個資本統治的社會中,依靠草根力量當選的“政治素人”,在當選后其實無法脫離資本精英的控制,并且最終會融入精英統治的圈子。[全文]
-
中央文件里出現了“競爭中性”,怎么解讀?
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如果完全自由放任市場競爭,必然導致馬太效應,中小企業最終無法發展。但是,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大型國企負有扶持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只要各級政府明白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的“競爭中性原則”,就可以有太多的方式來解決中小企業的各種困難。[全文]
-
三大里程碑如何展現中國模式的歷史邏輯?
12月18日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不僅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也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發展的內在邏輯。[全文]
-
中國改革開放究竟做對了什么?問題簡單,但回答正確的人不多
中國改革開放究竟做對了什么?簡單地用政府、市場等概念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并未抓住問題的實質?!案母镩_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改革本質是促進社會解放和公平正義。[全文]
-
感慨民企步履艱難的人,未必真的知道民企的需求
有人說,現在民企發展遭遇瓶頸,資金短缺,都希望政府給予援手,不知是否有數據支撐?有多少民企在伸手向政府求援,尚并不清楚,但民企要求一視同仁的市場待遇卻有很多事例。僅以企業的融資貸款為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便是一個世界性、長期性難題。[全文]
-
民營企業是中國貧富差距加大的原因嗎?
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的根源是否根源于民營企業呢?從中國富豪榜看,身家上億的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家。但造成這種現象的并不僅僅是所有制,而跟社會二次分配有很大關系。非公經濟本身并非構成中國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