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貧是個偽命題,扶貧組撤出后下一棒交給誰?
脫貧攻堅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以“攻堅”名義設置的一套政策體系就不需要了。國家針對扶貧的長效機制已經比較健全,如低保、大病救助、助學貸款等。有些地方擔心返貧,進而提出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工作隊,這是多此一舉。[全文]
-
“沒臉”回家、失業、民族主義…農村青年的標簽從哪來?
“小鎮青年”和“豆瓣青年”的觀點很難說截然對立,他們的思想分化往往因議題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這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和輿論場有明顯差異。這恰恰說明他們很難用“左右”、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等傳統理論來劃分,反倒在基本價值上具有廣泛共識。[全文]
-
變局下的鄉村治理,如何避免“好心辦壞事”?
?最近10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展的突飛猛進,中國基層社會也發生了巨變。今天的社會,有可能要告別過去千百年來,所賴以運轉的那些習以為常的制度邏輯。一些基本機制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將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全文]
-
嚴書記,王主任,“官威”不好使了
剛剛到位的一把手,作風強勢一些,哪怕是對下屬有點人格侮辱,下屬恐怕還是有所忌憚……真正的強勢是“不怒自威”,非要用掌摑下屬來體現自己的強勢,恰恰是其權威已經式微的表現。[全文]
-
農村的“亂”,不是真亂
河南的農村,家族之間相互打交道,村規民約比較強。但其中家族之間、個人之間都有競爭。這就像蓋房子,你先蓋的這么高,我后面蓋的一定要高你一點,再后面的會更高。這實際上是大部分農村的常態,它并沒有失控。[全文]
-
哄搶豬肉:群眾錯了,政府道哪門子歉
地方政府的責任就在于,需要對聚眾哄搶行為采取積極的社會干預措施,但替群眾道歉,于情于理都不合適。從地方的輿情應對的角度說,這種低姿態,當然是情有可原。但是從長遠看,這未必是一件好事。本質上,這種做法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抱有父愛主義的執政觀。[全文]
-
有些地方民調說95%同意合村并居,怎么成了糊弄人
現在很多人,包括地方官員,都有一個想象中的農村、想象中的農民,并沒有把農村和農民具體化。在他們的抽象概念中,城市化之后農村存在空心化問題、生活不便利等等,實際上農村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農民的發展階段也分了好幾個層次。[全文]
-
那些因抗疫“不力”而黯然離場的基層干部
疫情期間,我聽到不少受過處分,擔心受處分,卻還負重前行的基層干部以及他們親屬的傾訴,他們有不甘、彷徨、無奈、落寞,卻唯獨沒有成就感。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功勞薄上,也許還偶爾會出現在恥辱榜上。然而,他們大概永遠不會為自己辯解。[全文]
-
“打劫,交出口罩!”這幕荒誕劇是如何上演的?
一個地方政府,公然“截”了另一個地方政府的應急物資。大戰當前,說好聽一點,還算是地方保護主義作祟;說不好聽一點,便是“前方打仗,后方捅刀”啊。這是一個極壞的典型。[全文]
-
地方主官要有政治擔當
在政府履行防疫職能的過程中,專家和顧問的意見具有關鍵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市政系統在一定意義上也具有了專業化特征。地方主官可能對政府系統內部的運作和常規程序較為熟悉,但未必能夠應付復雜的社會訴求,不一定能夠解決政治合法性問題。[全文]
-
說說縣鄉干部提拔那些事兒
在基層官場,為了充分照顧每一個干部的需要,就發展出了諸多“隱性”差異,設置干部提拔任用的隱性臺階,讓基層干部有奔頭,也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人崗相適。個人服從組織這個原則,在基層實踐中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抽象的政治原則,而是有溫度的工作。[全文]
-
如何防止黑惡勢力死灰復燃?
筆者在一位朋友的引薦下,曾經訪談過一個已經成功“轉型”的在道上還說得上話的企業老板。如他所稱的,年輕時“打打殺殺”的日子(滿頭刀疤就是明證)早就過去了,現在“政府也不允許啊”。哪怕是他這種初中沒上完的混混頭目,也得轉型做文明人了,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全文]
-
城管喊話小販擺攤,只是“貓鼠游戲”的一幕
“擺攤經濟”最近火了一把,一段“城管隊長喊話小販來擺攤”的短視頻在網上走紅,甚至有人編段子說,城管拉小販都有KPI了。不過,“貓鼠游戲”才是城管與小販的日常,本文作者曾以城管中隊副隊長協管員的身份,對城管執法的日常工作進行了參與式觀察。 [全文]
-
這年頭,黑惡勢力也“進化”了
那些曾經混社會的“企業家”,現在都對打打殺殺嗤之以鼻,覺得那是“沒文化”“不懂事”。筆者就曾訪談過一位已經成功“轉型”的“企業老板”。他自稱“就喜歡和文化人打交道”,在講述完年輕時的“奮斗史”后,還開玩笑能否給他寫一本書。[全文]
-
“扶貧羊”的故事一再重演,但脫貧攻堅急不得
“扶貧羊”的故事,在“扶貧雞”“扶貧鴨”“扶貧?!钡壬砩现貜蜕涎?,亦在西瓜、木耳、獼猴桃、茶葉等身上不斷重演。多年經驗表明,地方政府以行政干預的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成功的有,失敗的更多。[全文]
-
“女人不上桌”這個問題為什么總在春節被“鞭尸”?
過年期間外地媳婦回夫家,外地女婿回娘家的吐槽很多,但感受到的家庭溫情恐怕更多。就當前的情況而言,跨省婚姻的夫妻雙方因長期生活在城市,又因“半工半耕”的原因而缺乏和對方父母長期生活的經歷,對對方的從小生活的地域文化其實是缺乏深度體驗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