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實力”提出者:事到如今,我對美國依然有信心
即使是在世界各地抗議美國越南政策的示威人群中,抗議者們唱的更多的也是馬丁?路德?金的《我們一定會勝利》,而不是共產主義者的《國際歌》。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元軟實力”。[全文]
-
中美可以避免“新冷戰”
如果美國以凍結中國資產或啟用《與敵貿易法》作回應,那世界可能會很快陷入真正的冷戰,甚至是熱戰。拜登需要準備一項宏觀戰略來應對中國挑戰,該戰略必須包括回避事故、管控危機和確保高層穩定溝通的程序。否則,對中國、美國和世界而言,后果可能都是災難性的。[全文]
-
我不認為新冠病毒會改變全球秩序
一些人把疫情看作中國超越美國成為真正全球大國的轉折點。疫情當然會帶來變化,但我們應該謹慎一點,不要以為大因必有大果?,F在就預測中美權力關系將迎來根本性的地緣政治轉折點還為時過早。[全文]
-
過多操縱美國的特權地位,可能會弄巧成拙
特朗普支持者認為,他的非傳統執政風格將為美國贏得重大收益。 但隨著時間推移,權力和相互依賴關系會發生微妙變化。特朗普“粉碎”法所導致的制度建構成本,可能會削弱美國實力,并在國家安全、繁榮及生活方式上付出更高代價。[全文]
-
美國這樣做就不會被中國趕出西太平洋
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發動對華貿易戰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華盛頓的許多人(無論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都十分擔心中國的崛起就意味著美國時代的終結。這種過度的恐懼本身就可能成為兩國沖突的起因。[全文]
-
美國就不能平視中國嗎?
對美國來說,驕傲自滿固然危險,但缺乏自信和夸大恐懼會導致過度反應,這也同樣危險。在恐慌情緒的作用下,美國可能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美國背棄盟國和國際機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稱贊特朗普政府敢于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勇氣,但這無法解釋為什么美國要對盟國征收關稅。[全文]
-
扯出民族自決大旗的各種獨立運動,真的占據道德高地嗎?
1918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將民族自決原則提上國際議程。它通常被定義為一個民族自行建國的權利。最近加泰羅尼亞和庫爾德的例子說明,這條原則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用。[全文]
-
美國人能否在避免戰爭的情況下適應中國崛起?
我認為可以。但唐納德·特朗普讓我產生了懷疑。美國仍將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只是不會通過20世紀70年代的那種方式實現。我仍然對“美國世紀是否終結?”這種觀點持懷疑態度。其實沒有,但與始于1945年的美國世紀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全文]
-
如果馬可·波羅能夠見證“一帶一路”
美國與中國在貨幣穩定、氣候變化、網絡規范和反恐等多個問題的合作上有很多共同利益。盡管“一帶一路”戰略將使中國在承受地緣政治成本的同時享有地緣政治收益,但在大的戰略格局中,游戲規則不可能被這一戰略輕易更改。[全文]
-
遏制中國?只有中國自己能做到
雖然中國崛起已經引起印度、日本、越南等國嚴重的焦慮感,但亞洲對地區勢力平衡的需求給美國的介入也提供了良好條件。眼下特朗普在外交政策方面首先應該做的是調整其話語方式,讓美國的盟友和世界其他國家相信,美國將繼續承擔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責任。[全文]
-
“笨蛋,是經濟”這話還管用嗎
對于諸多西方民主國家來說,今年的反精英主義風頭正盛。不列顛最終脫歐;特朗普出人意料地捕獲共和黨選民人心;民粹主義黨派橫掃德意志等國家。但民粹主義的崛起也并非僅因經濟低迷。波蘭是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卻選出了民粹主義政府。[全文]
-
特朗普將有利于中國確立對美優勢
唐納德·特朗普,作為共和黨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卻對美國的各項結盟政策提出了深刻的質疑,因為他腦子里裝的是一套19世紀的世界觀。那時,美國人僅僅關注在西半球的利益。由于缺乏龐大的常備軍隊(當時美國海軍規模甚至小于智利),美國在19世紀全球力量均衡體系中只扮演了一個小小的角色。[全文]
-
約瑟夫·奈PK米爾斯海默:中國定能和平崛起
《外交官》雜志網站發布訪談短片,解讀中國和平崛起與中美關系。訪談由米爾斯海默與約瑟夫·奈主講,對話由他們親身經歷的“中國故事”展開。觀察者網獨家譯制該片,得到了讀者的積極響應,特將字幕整理為文字稿,以饗讀者。[全文]
-
“美國世紀”還遠沒有結束
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已經是或者最終會成為世界主要超級大國,其中包括約一半的美國人。奈認為沒那么快。美國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沒有一個切實的對手:歐盟太四分五裂,俄羅斯太腐敗,印度太窮,巴西的生產力太低,至于中國……[全文]
-
中美建成新型大國關系,有機會的
中國渴望在東亞扮演更重要角色,美國則有一眾需要它肩負防御責任的亞洲盟友。與一個世紀前的英國相比,美國有更多時間來管理與崛起中大國的關系,中國則比當年的德國有更多的動力來約束自己。這提供了一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機會。[全文]
-
美國人還是從頭學打仗吧
當今軍隊應該準備打怎樣的戰爭?政府在回答這一問題上的歷史記錄實在糟糕。越南戰爭后,美國武裝部隊將它所學到的反叛亂知識打入冷宮,結果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又吃了二遍苦頭。認為光靠武力就能改變中東和其他地區,是一個危險的謬誤。[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