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與病毒纏斗不休,藥物研發進展如何?
病毒與宿主的進化總是相伴而生。人類基因組里面,其實有許多祖先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印跡。一些來源于病毒的DNA序列被整合進了人類基因組,在人類體內代代相傳。各種抗病毒藥物就是斗爭中所需的武器。[全文]
-
救治新冠肺炎的多是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去哪兒了?
從全國各省市奔赴武漢的醫療支援隊伍,也都是從各大公立醫院抽調的精兵強將。這時候中國最賺錢的莆田系醫院跑哪兒去啦?想必參與對口支援的各省市也很清楚,在這種關鍵時刻,私營醫院既指揮不動,也指望不上,只有自己經營的公立醫院系統才是可靠的力量。[全文]
-
抗擊新冠疫情,各國合作開發藥物的可能性大嗎?
縱觀全球,真正擁有生物制藥產業的國家和地區,也只有美國,中國,歐盟這三大板塊,加上日本等極少數國家。在“第一梯隊”的國家之間,開展有意義的研發合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不宜對此抱有過高的期待。立足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抗擊疫情才是正道。[全文]
-
基礎教育“減負”,有人想過高等教育的危機嗎?
歐美國家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說穿了就是個荒誕不經的神話:這些國家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實現了階級分化,普通人家的孩子讀教育水平一般的公立學校,用少年時沒心沒肺換來一生的卑微;有錢人家的孩子早早進入精英學校讀書,課業負擔極中,何嘗不是咬著牙擠進一流高校?[全文]
-
除了中餐、中醫藥,我們還能對外介紹什么
海外受訪者將中餐、中醫藥、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其實是個讓人擔憂的現象。新中國70年發展取得的成就,足以成為今天中國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在筆者看來,要培養外國民眾對中國的向往,中國的對外文化輸出可以把握兩個要點:輸出工業文化,輸出價值觀。[全文]
-
醫改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讓醫院餓著肚子去討錢,另一方面又讓醫?;鹞嬷X袋不愿給。某些“專家”聲稱,這種制度體現了市場博弈、充分制衡;而在廣大醫務人員看來,這種畸形的制度純屬“逼良為娼”:“大檢查”“大處方”泛濫,比如開一堆療效不明確的中成藥。[全文]
-
吹捧桑德斯是“社會主義者”,這誤解太大了吧
由列寧主義發展出來的社會主義學說,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并取而代之;而“民主社會主義”主張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局部改良換得“歲月靜好”——二者的出發點可謂南轅北轍。[全文]
-
發展高端醫療器械,中國還缺點啥?
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中國與歐美的差距在于設計,而不在于制造。而今看來,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培養健康的行業生態。如果行業生態足夠好,培養起來的企業足夠多,那么哪怕按照概率也會有一批企業最終勝出、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佼佼者。[全文]
-
某些西方國家不愿看到中國崛起,怎么辦?
西方國家動輒以“政治正確”去指責、裹挾、恫嚇廣大發展中國家。當然,這不過是為了維護西方國家的海外利益罷了。策動科索沃獨立、肢解南聯盟、摻合利比亞內戰、敘利亞內戰等種種劣行,就不一一詳述了。[全文]
-
藥物招標新規,一箭幾雕?
醫藥行業泥沙俱下之時,市場必然呈現“劣幣淘汰良幣”的現象。早在2000年前后,當時隨便做個質量不算多好的仿制藥,只要能通過灰色利益鏈打通銷售渠道,藥廠就能輕松“掙快錢”——以致毫無技術背景的土豪、農民企業家都敢砸錢開藥廠。[全文]
-
從“糖丸爺爺”去世思考:預防醫學到底該為誰服務
在逐利的錯誤價值導向下,醫保的資金池就算做得再大也終將入不敷出。醫療衛生體制一定要有國家規劃的頂層設計,讓人民群眾少生病少花錢。且從國家和人民的全局利益來看,由于預防醫學具備不可比擬的費效比,大力發展預防醫學是讓醫保制度得以維系的合理選項。[全文]
-
中國醫學需要人體基因編輯這樣的“技術創新”嗎?
賀建奎的項目可以坐觀其成,但是沒必要給予過高評價。因為對受精卵的基因編輯,技術上是很容易實現的。但絕大多數醫療機構不會批準這種研究。賀建奎找了個莆田系醫院,算是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情,而不是別人不能做的事情。[全文]
-
一直在“打黑除惡”,為什么還是除不盡
從前的打黑除惡,只是處理了一些有案在身的個人,并未從根本上瓦解黑社會組織的經濟基礎。黑社會組織要么受到私人資本資助,要么自己有經營性資產。所以即使一批打手被關進大牢,還會有其他人填補他們的生態位。[全文]
-
滴滴血案,折射出“法無禁止皆可為”的荒謬
“法無禁止皆可為”這說法,其實帶有非常明顯的傾向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要么是朝九晚五,要么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平日里還得忙著孝敬老人照顧孩子,他們既沒能量也沒閑心把天捅個窟窿出來?,F實中能權行州域、力折公侯的,那可都是成了氣候的私人資本。[全文]
-
美國夢演變到3.0,還不如1.0和2.0?
就算國內階級矛盾激化阻礙美國的發展,國運走下坡路也有一個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F在美國仍處于這個量變時期,因此還不能給美國早早貼上“衰落”的標簽,“美國崩潰論”更是和“中國崩潰論”一樣可笑。[全文]
-
P2P成批“爆雷”,早該摒棄庸俗經濟學了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迅速增大,中國金融市場再也不是世界范圍內的“小角色”。中國金融市場體量的增加,意味著對金融體制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應當如何構建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金融體系?[全文]